详情
又是一年冬至到——冬至大如年!
发布:2018/12/24 点击:647
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,对现在的人们来说似乎只有时令标记的意义,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,冬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,它在古代也曾长期被视为一个可与新年媲美的人文节日,号称“亚岁”“小岁”。民间至今流传着“冬至大如年”的俗语,可见冬至在民间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。 这一天,白昼最短,夜晚最长 2018年12月22日(农历十一月十六)冬至。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个节气,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,俗称“冬节”、“长至节”、“亚岁”等,一是说明年关将近,余日不多;二是表示这一天的重要性。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,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。 冬至习俗 吃饺子 古语有云:"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"可见冬至吃饺子已经是必不可少的风俗。"医圣"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,辞官回乡后,看到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,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"娇耳"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吃。人们吃后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"娇耳"的样子,包成食物,便叫"饺子"。 九九消寒 冬至的次日开始数九,这就是人们所说的"提冬数九"。数上9天是一九,再数9天是二九,以此类推,数到"九九"就算"九"尽了。"九尽杨花开",那时天就暖了。入九以后,文人墨客,搞所谓消寒活动,择一"九"日,相约九人饮酒("酒"与"九"谐音),席上用九碟九碗,成桌者用"花九件"席,以取九九消寒之意。 END
上一个:每一块脊椎,都是一个江湖!
下一个:大展护理风采,弘扬天使情怀